新闻动态
易控3岁了
发布日期:2021-05-27
未标题-1.png




1

厦门


易控3周岁的日子到了,我们决定向海走走。


当然,这并不是易控目标里的“出海计划”,这个年龄距离我们向海外矿山输出“中国方案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这次的重点是团建,在一座能眺望海的城市,聊聊过去的种种和未来要走的路。

初心”,这是易控3岁的时候,大家觉得应该去认真聊聊的话题。

未标题-2.png

团建的地点定在了厦门,这座曾因白鹭栖息而得名“鹭岛”的海上花园。与很多同事一样,这是我第一次到厦门,但我对这座城却很熟悉。这种熟悉并不源自海浪和沙滩,亦不是人们心心念念的鼓浪屿。

那应该是一些更重要的东西,究竟是什么,直到团建的最后一天,大家一起坐上去鼓浪屿的轮渡,闲暇之时打开收藏已久的音乐,我突然知道那隐藏于心的究竟是什么。

未标题-3.png
》》》》图片来源网络

2

初心


Wason在三周年分享会上提到了“初心”:

做一家伟大的企业,不仅包含商业价值,更包含社会价值

选择矿山无人驾驶的赛道,除了机缘巧合对矿山业务和矿山无人驾驶有过了解,更有一层深意——对矿山安全的深刻感受,这一感受源于他曾经成长的环境。

Wason的故乡矿产资源富饶,与之相应,对矿山安全事故也有着比常人更直观的接触。去做矿山无人驾驶,这让他在经历连续成功创业之后,找到了商业价值以外的社会价值。


在Wason提及初心时,我想到了那段与塞巴斯蒂安·特伦(Sebastian Thrun)有关的往事。这位无人驾驶领域的传奇人物18岁时,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最好的朋友。朋友的不幸成为这位德国机器人学教授永远的痛,他坚信自动驾驶的汽车能保证更好的安全,可以避免类似朋友的死亡。

大概在19年后一台名为“斯坦利(Stanley)”的汽车在2005年的DARPA机器人挑战赛上用时6小时53分58秒拔得头筹,成为该赛事历史上第一台自主完成挑战的机器人。斯坦利是一台无人驾驶的汽车,出自特伦的科研团队。


未标题-4.png

这场分享会持续了一整个下午,易控的从“0”到“1”,点点滴滴如发生在当下,这种清晰的记忆只有一起走过方能如此刻骨铭心。

专注做矿山无人驾驶、专注做宽体自卸车的无人驾驶。易控3岁,每一步都不偏不倚。

未标题-5.png

未标题-6.png

未标题-7.png

未标题-8.png

未标题-9.png

3

认识


团建为彼此间的认识创造了直接的机会,很多同事在线上沟通过很多次,很长时间,但团建这天大家却是第一次见面。我们在一场又一场的沙滩小游戏、相互合作的皮划艇竞赛、环岛骑行和夜幕下的BBQ中正式地介绍彼此,了解彼此。

在那个有沙滩,有晚风,还有啤酒与音乐的夜晚,平时一本正经写代码的技术咖们,拿起话筒在聚光灯下唱得既可声动梁尘,亦可娓娓动听;既可柔情,亦可铿锵。那一夜,他们成了那道海岸最靓的仔,陌生人也为他们鼓掌。

未标题-10.png

未标题-11.png

未标题-12.png

未标题-13.png

像这样陌生的掌声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也应该属于他们,只是场合或许并不一样,拿起的话筒可能不是为了歌唱,而是在一场聚焦了闪光灯的发布会现场,告诉众人一个可以触摸的未来。

如此的相识场景归于易控一直的习惯,所有的成员无一例外都要“到矿上去”。沉浸场景的研发、测试,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从事的工作,要做的事,以及难走的路。

未标题-14.png

未标题-15.png

未标题-16.png

未标题-17.png


我曾在一次矿区的会议上听过一句话:矿山无人驾驶要充分利用矿上的友好条件。当然,这是有前提的——你得进来。要自己清楚它的“友好”与极度“不友好”,譬如“不友好”的恶劣到无以复加的扬尘。

未标题-18.png

4

寻找


鼓浪屿是我们行程的最后一站,在港仔后沙滩我们一齐摆了自己的logo。几乎每次集体出行这一项都必不可少。有变化的是这个由个体组合起来的logo一直不断地长大。我想这些陪它长大的人,在往后的日子里也一定能因它变得更好。

未标题-19.png

我们穿梭在满是人间烟火的曲折的巷道,感受它留下的味蕾,寻觅它历久弥新的过往。沧海桑田地变更,终是给了一群人安生立命的居所。

这让人想到前一天夜里在沙滩和大家一起听得入神的闽南歌曲。那样年轻的一对情侣,一开口便让人感受到只有那片海才能容得下的沧桑。我听不懂歌词,但能听出调里的苦,还有那些苦尽甘来的乐观与阔达。这应该是多数人的经历,也是多数创业公司的路。

未标题-20.png

未标题-21.png

未标题-22.png

未标题-23.png


鼓浪屿的行程里设计了一些互动的小任务,譬如大家要找到身着不同颜色服装的陌生人,尝试交流拍到合影,找到地域特色明显的老字号店招等等。这个过程看似有趣却并不顺利,中间不少队伍在内部都有了分歧,但因为终点是清晰的,所以最后高光的那一刻一个也不能少,一个也没有少。

未标题-24.png

5

合唱团


我们在傍晚离开鼓浪屿,我和同事约好去找那个熟悉的“厦门”,准确的说是一所中学。在去的途中司机听闻我们的终点并非厦大而是一所中学时,不仅诧异,甚至带着一些遗憾。

我在去鼓浪屿的轮渡上循环听的是一首合唱团的《夜空中最亮的星》,那是我一直熟悉的厦门——六中合唱团。合唱团分为无伴奏的阿卡贝拉和混声合唱。那位因病去世的高至凡老师曾是阿卡贝拉的指导老师。我一直觉得合唱团的学生遇到了一位好的领路人,也很想知道他们在那以后是否还在继续他们的音乐,一种简单的因音乐而快乐的自信。

我们在校门口等到一位老师,很明显他对我们突如其来地询问满是戒备。成年人的世界很难做到真正的简单,所以对这种戒备我们早有心理预期。我们觉得这一趟算是落空了,转身在学校对面找了一家大排档,在一棵榕树下吃了一顿并不本土的宵夜。这顿宵夜确定在后来帮了我们。

就在宵夜结束我们决定返程时,竟然在校门口偶遇了一位刚刚结束表演归来的合唱团成员。关于阿卡贝拉的演唱方式正是那位高二的学生告诉我们的。我们立在学校的门口聊了很久,也得到一个确切的消息——他们依旧在唱,像以前一样。

什么才是初心,也许这就是初心。简单地为了一件事,专注地为了一个目标,拼尽全力搏出一个未来,看到自己最卓越的样子。

我记住了厦门的样子——是那群学生自信歌唱的样子。

未来也会有人记着我们的样子,一个真正简单、专注、拼搏、卓越的我们。

未标题-25.png

未标题-26.png

未标题-27.png

未标题-28.png

未标题-29.png

未标题-30.png

未标题-31.png

未标题-32.png

未标题-33.png

未标题-34.png

未标题-35.png

未标题-36.png

未标题-37.png

未标题-38.png

未标题-39.png

未标题-40.png

未标题-41.png

未标题-42.png

未标题-43.png

未标题-44.png


6

调度


5月14日

我们开始返程。


5月15日清晨

对讲机和往常一样响起熟悉的声音
——调度!调度!


易控3岁了,我们确实变了,但也没变。